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61篇
  免费   17734篇
  国内免费   11934篇
电工技术   13939篇
综合类   17252篇
化学工业   18444篇
金属工艺   10796篇
机械仪表   11212篇
建筑科学   11668篇
矿业工程   6821篇
能源动力   3796篇
轻工业   18103篇
水利工程   5023篇
石油天然气   5480篇
武器工业   2499篇
无线电   1530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829篇
冶金工业   5894篇
原子能技术   2599篇
自动化技术   20974篇
  2024年   572篇
  2023年   2421篇
  2022年   6248篇
  2021年   7871篇
  2020年   5730篇
  2019年   3757篇
  2018年   4093篇
  2017年   4824篇
  2016年   4058篇
  2015年   6959篇
  2014年   8795篇
  2013年   10152篇
  2012年   12756篇
  2011年   13335篇
  2010年   12798篇
  2009年   12439篇
  2008年   12707篇
  2007年   12014篇
  2006年   10321篇
  2005年   8191篇
  2004年   6044篇
  2003年   3930篇
  2002年   3636篇
  2001年   3267篇
  2000年   2626篇
  1999年   820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30篇
  1959年   27篇
  1951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针对复杂膨胀性围岩条件下交岔点高应力集中区围岩稳定性控制和支护技术难题,通过对交岔点围岩变形表现形式、交岔点围岩变形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交岔点支护难点及重点。基于围岩控制理论分析,提出了“有限让压的柔性支护+全断面封闭抗压的刚性支护技术”,前期柔性支护采用“高强、高预应力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有限度控制围岩变形,允许围岩在可控范围内释放围岩应力|后期通过架设异形支架与支撑架组成的联合支护体并喷射混凝土对交岔点围岩进行全断面封闭抗压支护,有效控制巷道交岔点围岩的变形。确保了交岔点围岩变形的整体可控性、稳定性,达到了预期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2.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market,a new 52 MPa medium-density and high-strength ceramic proppant was prepared by adopting third grade bauxite and clay as raw materials and using the solid phase sintering method,and the effect of the fir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phase composi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ramic proppant was studied. The broken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this ceramic proppant wa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hases of the prepared ceramic proppant are mullite and corundum; the broken rates are 3. 92% and 7. 21% under 52 MPa and69 MPa,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3.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4.
探讨了采用Hazelett生产线,从原料到合格铝液各道工序的操作要求;特别是采用电解铝液,对每道工序操作时间和铝液质量控制提出严格要求。通过实际生产,对现有熔炼炉配置、设备台数、精炼设备配置作了详细阐述,对每道工序要达到的铝液净化参数提出严格要求,经过6次净化提纯,基本满足Hazelett铸机要求,并对熔炼设备配置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5.
针对星座图的射频(RF)指纹识别方案中,低信噪比环境下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欧式距离与幅度距离的二维识别算法来进行RF指纹识别。该方案通过对星座图进行优化处理,可从优化后的星座图中提取识别性能更好的RF指纹,再通过二维识别算法来提高识别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与仅用欧式距离作为判断依据的方法相比,所提出的二维识别算法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可提升8%,在设备容量为50组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为77.8%,并且从优化后的星座图中所提取的RF指纹具有更好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6.
为了预估发射装药的内弹道性能,建立了一种基于密闭爆发器试验检测发射药的静态燃烧性能参数进而预测其装药内弹道性能的方法,采用不同批次的单樟-5/7发射药进行了装药性能预估计算,并基于30 mm火炮对内弹道性能预估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基于密闭爆发器试验的发射装药内弹道性能预估方法计算获得的最大膛压为376.0 MPa,与试验测试的膛压平均值388.7 MPa的计算误差为3.27%;计算的炮口初速为1143.5 m/s,与试验测试的炮口初速平均值1156.3 m/s的计算误差为1.11%。所建立的基于密闭爆发器试验的发射装药内弹道性能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对发射药样品不同批次间的内弹道性能进行高效精确的预估,为长期贮存发射药使用寿命的判定及发射药产品的出厂校验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弹道性能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7.
以法国梧桐絮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碳化制备多孔纤维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组装了超级电容器器件。通过SEM、EDS、XRD、Raman、FTIR、BET等对制备的多孔纤维碳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多孔纤维碳材料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扫描速率为50 mV·s~(-1)时,800℃下碳化制备的梧桐絮多孔纤维碳材料电极的比电容可以达到236 F·g~(-1);所组装电极在循环10 000次后,比电容仍维持原来的99.8%,表明梧桐絮多孔纤维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8.
磁絮凝强化技术处理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固体悬浮物(SS)和铁浓度的进水要求,采用磁絮凝强化技术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本文考察了混凝水力条件、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磁粉投加量及药剂投加顺序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絮凝强化技术在快搅300r/min(2min)、慢搅100r/min(15min)、静置10min时,依次投加磁粉(40mg/L)、PAC(30mg/L)、PAM(4mg/L)时处理效果最好。在此运行条件下,SS和Fe3+去除率分别为97.61%、98.24%、絮凝指数(FI值)取得最大值、zeta电位绝对值最小,絮凝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磁絮凝强化技术对SS和Fe3+去除率分别可提高3.70%和10.82%,同时絮体最大沉降速度可提高33%。磁絮凝技术处理后的出水不仅可以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SS和铁浓度的要求,还可以有效提高磁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减小沉淀时间,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以机械共混法制备亲水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材料,并通过接触角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对共混材料的亲水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亲水处理剂聚乙二醇(PEG)、聚丙烯酸钠(PAA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均能改善PET的亲水性能,影响PET的结晶性能,但亲水处理剂对PET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其中PET/PEG共混材料的亲水性最优;随着PEG含量的增加,PET/PEG共混材料的亲水性先逐渐增强,当PEG含量高于5 %后,共混材料的亲水性变化很小;且PET的结晶度随着PEG的加入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
With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natural gas (NG), small NG reservoirs, such as coalbed methane and oil field associated gas, have recently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e.g., scattered distribution and small output), small-scale NG liquefiers are highly required. Similarly, the mixed refrigerant cycle (MRC) is suitable for small-scale liquefaction systems due to its moderate complexity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bov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miniature NG liquefiers in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TIPC), China. To effectively liquefy the scattered NG and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three main improvements, i.e., low-pressure MRC process driven by oil-lubricated screw compressor, compact cold box with the new designed heat exchangers, and standardiz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integrated process technology have been mad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apid cluster application and flexible liquefaction center” has been eventually proposed. The small-scale NG liquefier developed by TIPC has reached a minimum liquefaction power consumption of about 0.35 kW·h/Nm3. It is suitable to exploit small remote gas reserves which can also be used in boil-off gas reliquefaction and distributed peak-shaving of pipe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